唤醒“沉睡”的陕茶资源,五龙尖山下茶飘香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唤醒“沉睡”的陕茶资源,五龙尖山下茶飘香

  “做好茶产业,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才有‘底气’。”10月13日,2020陕西“统战宣传基层行”采访团走进安康市白河县茅坪镇田湾村,无党派人士、白河县五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五峰茶业”)负责人汤海说:“把秦巴山里‘沉睡’的茶叶资源发掘利用起来,为乡亲脱贫致富探索一条新路子,是我最大的愿望。”

  白河县茅坪镇向南行10余公里,群峰错落间突显一畦坪,这里便是田湾村。往南望,海拔陡高,群峰错落,云雾缭绕,因四山环伺,中峰独秀,称为五龙尖。

  海拔近2000米的五龙尖,是白河县最高的山,山间植被丰厚,山下水源充沛,在海拔600米至800米之间的山地上,连片的老茶园堆青叠翠,蔚为壮观。

  当地茶农告诉记者,这片老茶园以前没这么壮观,数千亩茶园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陆续开垦的。那些年种植的高山茶品质好但产量不高,再加上技术落后,种茶的收益并不太理想。

  2013年,汤海看到五龙尖山下一片片老茶园,大约加起来有4000亩,便萌生了做茶产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想法。

  砍去杂树、杂草,促老茶树发新芽,是汤海做的第一件事,4000亩老茶园已改造了大半,产量提升了一倍多。在改造茶园的同时,白河县相关部门认识到,老茶园的改造过程,是茶叶种植、采摘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。汤海带领群众组建了田湾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,发展了110多名会员。合作社无偿为贫困户提供茶树苗子和技术服务,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茶叶2000余亩。他利用五龙尖得天独厚的优势,在五龙尖半山腰建设了五峰茶厂,“白河春燕五峰茶”在安康市首届生态富硒茶大赛中获得绿茶类一等奖,五峰山下老茶的品质得到了认可。

  白河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陈虎介绍,从办村合作社到成立五峰茶厂,如今坐落在田湾村的五峰茶业成为了该县茶业种植、加工、包装、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。

  “公司目前主要生产绿茶、红茶、黑毛茶,其中黑毛茶主要为陕西茯茶提供货。”汤海介绍,公司目前拥有一条标准化的茶业生产、包装流水线,每年的4月到9月车间里是最忙碌的,也是附近几个村村民到茶园采茶、卖茶最忙碌的的时期。  

  田湾村的茶园(央广网发 白河县委统战部 供图)

  2017年,五峰茶业在田湾村参与“三变”改革。

  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,五峰茶厂以保护价收购贫困户经营的3000余亩老茶园茶叶,使其成为贫困户增收的有效资产。田湾村200多名老弱劳动力到茶厂务工,获得稳定收入,引导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反租倒包合作社的产业园。目前已有30户贫困户转包合作社建好的产业园60亩。同时,该公司吸纳群众入股,配合村集体整合扶贫资金100余万元变为股金,让贫困户成为茶厂的股东。田湾村部分村民自家茶园折合成股份加入田湾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,每年能拿到分红。

  村民钮绪艳参与老茶园改造和茶厂务工年收入2万多元,通过反租倒包,自家茶园年收入近8000元,如今他娶了媳妇、人变勤快了,精神面貌更好了;以前的郑志贵常年放牛,生活靠政府救济,村里有了茶园、茶厂后,他年纯收入近3万元;部分常年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在五峰茶厂上班......有了茶园、茶厂,田湾村及附近村庄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,致富增收有了新门路。

  为了改变命运,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,汤海曾尝试过开旅舍、办饭店,可以说能挣钱的行当都干过。从门外汉到茶农,没有种茶经验的汤海为了种好茶、办好厂,学会了种茶、管护茶园、制茶。今年,他又为拓展茶叶销售渠道、品牌推广等四处奔走。

  汤海坦言,田湾村茶叶种植历史久远、茶叶资源丰富,茶厂从无到有,制茶工艺、茶叶品质得到了认可,茶产业初具规模,但因茶叶销路的“短板”,公司产能并未饱和,做大做强田湾村的茶产业任重而道远。

  陕西省统一战线智库专家、陕西省城市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涛认为,通过参观调研发现借助资源优势和“安康富硒茶”“白河春燕茶”区域公共品牌,近些年,五峰茶业发展很快,但做大做强田湾村茶产业,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,还应在讲好陕茶故事、线上线下宣传推介等方面下功夫。

  “地处秦巴山区的田湾村,茶叶发展,有历史、有资源,品质有保证,茶企还要学会讲茶叶故事。”张涛建议,五峰茶业应该运用好各级部门的政策优势,借助互联网、电商平台、新媒体平台,在茶厂增设图片、视频、品质认证展厅,让到田湾村品茶、观光、对接合作的客商既能品得到茶香,也能看得到田湾村茶叶发展生动故事和生态品质。

  张涛表示,田湾村茶产业已初具规模,下一步应该着眼于发展乡村旅游和公司产业拓展,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增添新的动力。

  汤海告诉记者,今年上半年公司开始增加养牛产业。他说:“茶园改造和管护产生了大量的杂草,可以作为养牛饲料,牛粪又可以为茶园提供有机肥,促进绿色生态产业循环发展。”

  据了解,该公司通过4个月的肉牛养殖试验,目前存栏肉牛100头,目标存栏量最少达到每年200头。每户养殖肉牛3到5头,一头牛可为村民增收6000到8000元。

  产业强,百姓富。正如汤海所说,父辈们曾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一辈子都是靠山吃山,尽管辛勤耕作,但依旧在温饱线上挣扎。如今,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,还得靠产业兴旺。

Baidu
map